 |
|
四、寓言 |
  |
(一)起源:
中國-春秋戰國時代,策士(如孟子、莊子、列子、韓非子)為了遊說國君,運用故事來進行「小故事大啟示」,如:齊人之福、涸轍之魚、精衛填海、鷸蚌相爭。
西方-源自伊索藉由動物之間的互動來說道理,如鷹和夜鶯或龜和兔或螞蟻和蚱蜢等。

|
(二)定義:
寓言是一種隱含著明顯諷喻意義的簡短故事。「寓」的意思是寄託,「寓言」也是寓託之言。
寓言作者把要說明的某個事理或哲理寓於一個虛構的短小故事中,讓讀者自己去體會領悟,從中獲得教訓。
寓言的故事只要求「情節簡單、語言精鍊、意象鮮明」,讓讀者察覺故事的弦外之音,言外之意。
故事是肉體,是軀殼;寓意才是靈魂,才是神髓。
只有寓意而沒有故事,寓意便無所寄託,即使勉強作為膚淺粗淺的比喻,必成道德訓詞,算不得是好的寓言;只有故事而沒有寓言,故事將喧賓奪主,縱使寫得再精采動人,勢必功敗垂成,同樣也不是成功的寓言。 |
(三)分類:
1.哲理寓言:戰國策,如:《孟子》揠苗助長;《莊子》涸轍之魚、莊周夢蝶等。
2.勸戒寓言:《韓非子》守株待兔,削足適履,自相矛盾等。
3.諷刺寓言:《孟子》齊人之福,《淮南子》塞翁失馬等。
4.詼諧寓言:明代劉元卿《賢奕編》爭雁,江盈科《雲濤諧史》雕鳥補鶵等。

|
(四)特質:
1.題材廣泛,涵蓋人生現象
-法.拉封登所說,寓言作者所描述的,是一齣互不相同的百幕大喜劇,卻以世界為舞台。
-學者更深入的解說,這齣劇的舞台被是眾所熟悉的鄉間;……..拉封登賦予每個角色特殊的顏色與型態,作為象徵。譬如獅子是王,黃鼠狼的尖鼻,貓的絨毛…等。藉各種角色的對話,拉封登描述現實情境中人類的習俗,甚至影射當代人物。…作者似乎更有意嘲弄現實社會的小人物、僧侶、訴訟人等等。
-有些寓言的題材,雖然間接擷取自神話、歷史傳說、民間故事、成語典故、民謠諺語、童話或訓誡文,但其中的詼諧幽默、尖辛潑辣,卻十足地閃爍著人類的智慧火花,洋溢著淋漓多姿的人性本質,它們的精神歷久彌新,同樣是人生現象的真實體驗。
2.寓意透過鮮明的比喻表現出來
比喻的鮮明處,在於生動有趣地突顯出人物事件的矛盾或荒謬,以觸發聽眾或讀者產生類推或類比的聯想。如:「漁翁得利」 ,柳宗元「永某氏之鼠」 ,伊索「鹽販和他的驢子」 |
(五)創作技巧:
1.篇幅力求短小精悍,並強化故事的趣味性
寓言終究不是童話或小說,所以篇幅必須節制,以保持機智。為了節制寓言的篇幅,寫作時必須注意:
-故事情節需盡量地濃縮、緊湊、集中,扼要地交代事件的重點。
-人物不需要作細膩的刻畫,只能寫意式地輕描淡寫,以保持人物的神 秘性。
-敘述精簡樸素,重要的是高潮與結局,開端與發展必須從簡。序幕與尾聲可以捨去。對話短潔有力,不做多餘的解說與無謂的議論,以保持故事的機趣與魅力。
2.人物描繪要恰如其分
-根據「物性」進行擬人化「虛構」
-對於反面人物的性格和行為要加以「誇張」描繪
-講究寓意呈現的技巧:
技巧的呈現需注意到以下三點
-要有積極正確的啟示性
-要注入新的時代意識
-要講究呈現的技巧
寓意呈現的方法包括
-由作者直接宣示寓意
-由人物言談以揭露寓意
-讓故事情節暗示寓意
|
(六)名家名作:
伊索寓言 伊索原著 臺北市:志文,1983
拉封登寓言 拉封登原著 臺北市:志文,1983
智慧寓言 艾諾•洛貝爾原著 臺北市:信誼,1991
一分鐘寓言 洪志明著 臺北市:小魯出版社,1998
臺灣(1945~1998)兒童文學100書目─寓言類
|
|
|